Skip to content

報章專欄

媒體報道

個人資料私隱專員在「香港律師」的文章
安全使用智能手機和社交媒體刻不容緩 (2024年4月)

香港作爲背靠祖國、聯通世界的國際金融中心,是全球數碼網絡最為發達的城市之一,而社交媒體的使用亦相當普及。最近就有報告指出,截至2024年1月,香港共有接近650萬個社交媒體用戶賬號,相等於總人口約86%。另一份調查報告亦顯示,10歲以上的香港市民之中,有接近90%,即700萬人左右,擁有智能手機。社交媒體的盛行(尤其是透過手提電話和其他流動裝置等渠道的使用),已達到前所未有的水平。

除了普羅大眾之外,法律行業亦日漸意識到社交媒體平台的價值,以及透過有關平台推廣法律服務的潛在機遇。隨著越來越多律師利用社交媒體拓展業務、與客戶進行通訊往來,以至建立品牌,社交媒體為法律行業提供了便捷的渠道在網絡上打造專業形象,突顯其專業知識,以及吸引潛在客戶。然而,在享受社交媒體所帶來的好處之餘,律師們亦應正視這些平台及流動裝置所帶來的私隱風險。

儲存於流動裝置內的各種個人資料,包括敏感的個人資料(例如信用卡資料、醫療記錄、位置資料及其他生物特徵資料),都可以成為黑客及網絡罪犯的攻擊目標。對律師而言,與客戶的聊天記錄也可以成為攻擊目標 ,當中可能包含敏感的法律文件及受法律保密特權所保護的資料、機密法庭檔案以及商業秘密。

律師的智能手機或社交媒體帳戶如遭黑客成功入侵或被惡意攻擊,除了有機會導致客戶的機密資料在未經授權的情況下被讀取、亦可能令相關律師聲譽受損,甚至需要承擔法律責任,引致嚴重後果。其他社交工程攻擊,例如網絡釣魚、虛假的保安提示或詐騙短訊,都是透過試圖操控用戶心理的行騙技倆,以誘騙用戶洩露個人資料,成為下一個受害者。根據香港電腦保安事故協調中心最近發表的報告,在2023年最後一個季度,本港(在2,670宗保安事故之中)共錄得742宗網絡釣魚,按季上升2.8%。

與此同時,科技罪案同樣錄得升幅。根據警方公布的數字,2023年科技罪案總數創下歷史新高,合共34,112宗,較2022年上升50%。平均每13分鐘就有一人被騙,每天落入騙徒口袋的款額更多達港幣2,500萬元,而社交媒體平台和流動裝置已成為騙徒行騙的常用工具之一。這些平台或裝置的用戶必須保持警覺,提防墮入陰暗險詐的騙局之中。

有見及此,個人資料私隱專員公署發出兩份「懶人包」,分別名為《保護個人資料—明智使用智能電話》及《保護個人資料—精明使用社交媒體》,旨在為用戶提供保障私隱的實用貼士,協助他們減低使用智能手機及社交媒體平台的個人資料私隱風險。

《使用智能電話》「懶人包」提醒用戶加強智能電話的保安措施,列出多項建議供用戶參考,例如安裝防毒軟件、開啟「尋找我的裝置」的功能,以及在維修或棄置自己的智能電話前先將資料刪除。

而《使用社交媒體》「懶人包」則為用戶在註冊社交媒體帳戶、調整私隱設定,以及在社交媒體發布資訊時,提供實用建議。用戶亦可參考公署的《社交媒體私隱設定大檢閱》報告,以進一步了解十個常用社交媒體在私隱功能、私隱政策及私隱版面易用性的表現。

要在不斷演變的數碼環境中保護自己,慎留數碼足跡,可説是重中之重,大家亦應時刻保持警覺,提防可疑的網上活動。

讓我們協力同心,共同打造更為安全和私隱友善的數碼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