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私隱專員在「香港律師」的文章
負責任地「放閃」 —— 保障子女的數碼私隱 (2023年11月)
社交媒體盛行,為家長提供更方便的途徑與家人和朋友分享子女的成就和珍貴時刻。家長「放閃」雖不是新鮮事,但由於日漸成風,有關行為所引伸的私隱問題絕對不容忽視。隨着子女長大成人,「放閃」的內容將如何被用作塑造子女的未來數碼身份,甚至影響他們的私隱權利,都值得家長三思。
「放閃」背後的隱患
家長發布的帖文若無意間透露了子女的個人資料或身分,或危及他們的安全。難怪一間國際銀行估計,到2030 年,全球每年將有多達 740 萬宗的盜用身份案件或與家長「放閃」有關。此外,在社交媒體平台上發布的相片或影片亦有機會被上載到戀童或色情網站。在澳洲,有機構發現此類網站所共享的內容中,有高達一半的內容可被追溯至最初於社交媒體或家庭網誌上所發布的相片。正因為數碼世界沒有「刪除」鍵,家長在網上分享與子女有關的內容時應三思而後行,小心篩選有意「放閃」之內容,以免影響子女現在或將來的私隱和安全。
過度在網絡上分享子女的生活點滴亦可能為他們日後的升學或就業前景帶來長遠影響。一間招聘公司於 2023年 6 月進行的調查顯示,74%的招聘主管承認他們會利用社交媒體篩選求職者,當中 85%更表示他們或會根據網上所得的資料,取消求職者的資格。另一項調查亦指出,海外大學的招生事務處職員在審批入學申請時,會考慮申請者的社交媒體專頁及其他數碼足跡。可想而言,家長不應忽視「放閃」對子女將來就業及升學的潛在影響。
近年來,家長「放閃」亦引發了一些家庭「內戰」,甚至對簿公堂。奧地利一名 18 歲女生於 2016 年控告其父母在未獲取她同意的情況下,在社交媒體上發布了近 500 張她童年時期的照片。在 2020 年,荷蘭一名外祖母在未經女兒同意下上傳了外孫們的照片,並拒絕按照女兒要求刪除有關照片,結果被荷蘭法庭裁定違反《通用數據保護條例》的規定,在未經父母同意的情況下處理其子女的個人資料。荷蘭法庭指出,由於該名外祖母在社交媒體上所發布的照片是公開的,相比「私人」設定的分享更能被大眾查閱,因此「純屬私人或家事活動的個人資料處理」的豁免情況並不適用。
家長「放閃」須知
為鼓勵家長在網上分享子女日常生活前「停一停,諗一諗」,香港個人資料私隱專員公署最近發出《Sharenting 家長「放閃」須知》單張,為家長提供一些貼士,當中包括:
應做
-
留意分享細節
-
溝通 – 徵求同意
-
複查私隱設定
-
想想未來
不應做
-
不要忽視子女的私隱
-
不要為「讚」而活
-
不要過度分享
-
不要在未獲得其他家長同意的情況下張貼他們小朋友的照片
我們相信所有兒童都應被尊重、關愛和享有尊嚴。他們的私隱和最佳利益應是為人父母者的首要考慮。最重要的是,家長在網上發布任何與子女有關的貼文前,徵求他們的意見,可彰顯尊重孩子的意願。與子女共商「放
閃」的內容不但能夠促進親子溝通,更有助子女加深了解在數碼世界中如何妥善保障自己的個人資料。
求取平衡 中庸之道
在這數碼年代,科創技術及沉浸式分享平台不斷推陳出新。作為父母,我們有責任謹慎地在這日趨複雜的數碼環境中為子女導航。在享受「放閃」的樂趣時,家長宜衡量有關行為對子女的長遠影響,與他們數碼同行。能在網上「放閃」和保障子女數碼私隱之間求取平衡,劃定界線,方為中庸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