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互聯網時代,個人資料彙編或行為追踪、「過濾氣泡」和「大數據助推」的出現不但侵犯了人們的私隱,而且有礙他們於公民社會的自由參與。
「過濾氣泡」是由於網站向網民提供個人化內容而導致的一種知識隔離狀態。個人化內容是基於使用演算法和網民的個人資料,對網民進行個人資料彙編和行為追踪。因此,網民可能只會看到那些被推送給他們去看的,或被認為是他們想看的,又或是符合他們興趣、偏好或觀點的訊息。結果,網民難以接觸到持不同觀點的訊息,因而在知識層面上被孤立在自己的訊息氣泡中。
由於人們越來越依賴互聯網搜索引擎及網上社交平台來尋找資訊,「過濾氣泡」越見普遍,其影響亦比從前深遠。同時,互聯網搜索引擎和網上社交平台也有很强的商業動機,利用個人化內容使網民留在其平台上。
「過濾氣泡」可導致不全面或偏頗,甚至極端意見的形成。更重要的是,受「過濾氣泡」影響的人往往傾向於認為他們的觀點代表客觀現實或正確的主流意見,而持相反觀點的則代表錯誤的少數。「過濾氣泡」不利於,甚至可能妨礙公民社會中的理性討論。一些學術研究顯示,「過濾氣泡」甚至可能增加社會中意識形態的隔離和兩極化(例如Flaxman, Seth and Goel, Sharad and Rao, Justin M., Filter Bubbles, Echo Chambers, and Online News Consumption(2016))。
與「過濾氣泡」類似的「大數據助推」也涉及個人資料的使用。「助推」是行為科學中的一個概念,其中個人行為或决定會受到微妙的外部力量影響(例如提供正向增強和暗示)。「大數據助推」是一種使用大數據的推動方式,透過使用個人資料彙編甚至「過濾氣泡」作補充。如在政治運動中,運動倡導者可能會使用大數據分析來估計每個人口群體中哪些議題會引起最大的關注。然後,運動倡導者會使用個人資料彙編來確定每個目標個體屬於哪個人口統計群體,並評估其政治觀點。最後,運動倡導者便可向每人提供個人化宣傳,以回應他們的關注,並「助推」他們支持某些主張。
對公民社會而言,「大數據助推」是存有風險的。因為人們可能誤以為自己是按照其意願而行,而實際上他們是被「助推」着,並逐漸地削弱社會的價值觀。大眾普遍臆測,英國脫歐公投和2016年美國總統大選的結果正正是可能受到了「大數據助推」的强烈影響。
「過濾氣泡」和「大數據助推」均涉及(有時是不負責任的)個人資料的使用。它們都不符合我們通常對資料處理過程中的問責和透明度的期望。在中國內地,《電子商務法》第18條規定,當電子商務經營者向顧客推薦商品或服務時,需根據其喜好或習慣提供非個人化選擇。此外,根據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於2019年5月發布的《數據安全管理辦法(徵求意見稿)》第23條,網絡營運商必須以明顯方式標示新聞和商業廣告的個人化推薦,並允許個人選擇拒收個人化訊息。內地這些監管措施正是生動的例子,展示如何减少「過濾氣泡」和「大數據助推」的負面影響。
總括而言,在數據驅動的經濟中,縱使有越來越多的數據用於個人資料彙編或行為追踪、「過濾氣泡」和「大數據助推」,但通過數據最小化、使用限制、指定目的、透明度、問責等顯示出來的個人資料私隱的傳統智慧仍站得住腳。隨著科技日益普及並滲透到我們日常生活的各方面,我們必須對個人資料的保障更加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