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隱專線」-- 公署在「今日校園」的專欄
「網」言可畏 (2017年9月)
你有沒有看過轉發的巴士乘客霸氣伸腿放上座位的手機偷拍照?又或是因拒讓關愛座燥乘客爆駡戰短片?近期一宗風化案的受害女生更被網民在討論區上恣意批評,這些「網上瘋傳」的圖文短片,當中的主角更可能被網民「人肉搜尋」,繼而在不同的通訊平台受到指責和抨擊。

「起底」、「網絡公審」、「惡意改圖」等現象近年在網絡世界時有發生,當中不少涉及網絡欺凌的成份。網絡欺凌一般透過社交網絡、討論區等平台對他人作出欺凌的行為,包括騷擾、抹黑、披露他人在現實世界的身份、誣陷、假冒他人、欺詐及排斥他人等。「主角們」不單只受到網上文字攻擊,亦有可能在不知情下被人拍下行為短片並上載,又或是遭改圖中傷等。無論是兒童或是成年人,都可能會成為網絡欺凌者的受害者。
網絡無邊界 分享要三思
由於智能裝置及互聯網的普及,我們可以隨時隨地跟家人和朋友分享生活點滴、交流想法,並能輕易查閱他人所分享的資訊,流傳得既快且廣。但若缺乏保障個人資料私隱的意識和對他人私隱應有的尊重,隨意上載和披露個人資料,可能會被「有心」的網絡欺凌者搜索、轉移、下載或存檔這些資料,更可能在不知情下被結集公開,無法完全刪除亦難以控制資料流傳。
較為人熟知的例子是早前一名準新娘在社交網站發表對結婚賀禮不滿的言論,結果反惹來大批網民的指責,並公開她的婚禮日期及地點。另有女孩被同學在網上論壇誣蔑涉「援交」,還張貼其相片及電話號碼,令事主無端收到大量滋擾電話。乘客在巴士上爭執情況被拍下並在網上分享,結果被網民「起底」公開姓名及電話號碼,承受巨大的壓力。以上例子可見,即使你和你的朋友在不同的網絡平台留下零碎資料,別人亦可在你不知情下匯集成「個人檔案」再於網上公開。
自保與尊重 私隱無難度
當兒童不幸成為網絡欺凌的受害者時,若他們不懂處理,只會令事件惡化。以下提供實用小貼士應對網絡欺凌:
-
不要隨意在網上張貼自己或他人的個人資料或相片,並應設定閱覽權限;亦不要張貼任何在網絡世界以外也不會與他人分享的訊息;
-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加入熾熱的討論前要三思,以免反遭攻擊;
-
若不幸受到網絡欺凌,可利用社交網站及即時通訊程式中的攔阻功能來停止接收欺凌訊息,並向社交網絡營運商投訴,協助移除相關訊息;
-
面對較輕微的刻薄或下流的網絡言論,最佳的回應可以是不作回應;
-
家長及老師應教育兒童作為數碼公民的權利和責任;
-
兒童若收到帶有恐嚇性或騷擾性的訊息,應向家長及老師尋求協助。
更多保私隱小貼士,可瀏覽公署「兒童私隱」專題網站:
https://www.pcpd.org.hk/childrenprivac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