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私隐专员在「香港律师」的文章
负责任地「放闪」 —— 保障子女的数码私隐 (2023年11月)
社交媒体盛行,为家长提供更方便的途径与家人和朋友分享子女的成就和珍贵时刻。家长「放闪」虽不是新鲜事,但由于日渐成风,有关行为所引伸的私隐问题绝对不容忽视。随着子女长大成人,「放闪」的内容将如何被用作塑造子女的未来数码身份,甚至影响他们的私隐权利,都值得家长三思。
「放闪」背后的隐患
家长发布的帖文若无意间透露了子女的个人资料或身分,或危及他们的安全。难怪一间国际银行估计,到2030 年,全球每年将有多达 740 万宗的盗用身份案件或与家长「放闪」有关。此外,在社交媒体平台上发布的相片或影片亦有机会被上载到恋童或色情网站。在澳洲,有机构发现此类网站所共享的内容中,有高达一半的内容可被追溯至最初于社交媒体或家庭网志上所发布的相片。正因为数码世界没有「删除」键,家长在网上分享与子女有关的内容时应三思而后行,小心筛选有意「放闪」之内容,以免影响子女现在或将来的私隐和安全。
过度在网络上分享子女的生活点滴亦可能为他们日后的升学或就业前景带来长远影响。一间招聘公司于 2023年 6 月进行的调查显示,74%的招聘主管承认他们会利用社交媒体筛选求职者,当中 85%更表示他们或会根据网上所得的资料,取消求职者的资格。另一项调查亦指出,海外大学的招生事务处职员在审批入学申请时,会考虑申请者的社交媒体专页及其他数码足迹。可想而言,家长不应忽视「放闪」对子女将来就业及升学的潜在影响。
近年来,家长「放闪」亦引发了一些家庭「内战」,甚至对簿公堂。奥地利一名 18 岁女生于 2016 年控告其父母在未获取她同意的情况下,在社交媒体上发布了近 500 张她童年时期的照片。在 2020 年,荷兰一名外祖母在未经女儿同意下上传了外孙们的照片,并拒绝按照女儿要求删除有关照片,结果被荷兰法庭裁定违反《通用数据保护条例》的规定,在未经父母同意的情况下处理其子女的个人资料。荷兰法庭指出,由于该名外祖母在社交媒体上所发布的照片是公开的,相比「私人」设定的分享更能被大众查阅,因此「纯属私人或家事活动的个人资料处理」的豁免情况并不适用。
家长「放闪」须知
为鼓励家长在网上分享子女日常生活前「停一停,谂一谂」,香港个人资料私隐专员公署最近发出《Sharenting 家长「放闪」须知》单张,为家长提供一些贴士,当中包括:
应做
-
留意分享细节
-
沟通 – 征求同意
-
复查私隐设定
-
想想未来
不应做
-
不要忽视子女的私隐
-
不要为「讚」而活
-
不要过度分享
-
不要在未获得其他家长同意的情况下张贴他们小朋友的照片
我们相信所有儿童都应被尊重、关爱和享有尊严。他们的私隐和最佳利益应是为人父母者的首要考虑。最重要的是,家长在网上发布任何与子女有关的贴文前,征求他们的意见,可彰显尊重孩子的意愿。与子女共商「放
闪」的内容不但能够促进亲子沟通,更有助子女加深了解在数码世界中如何妥善保障自己的个人资料。
求取平衡 中庸之道
在这数码年代,科创技术及沉浸式分享平台不断推陈出新。作为父母,我们有责任谨慎地在这日趋复杂的数码环境中为子女导航。在享受「放闪」的乐趣时,家长宜衡量有关行为对子女的长远影响,与他们数码同行。能在网上「放闪」和保障子女数码私隐之间求取平衡,划定界线,方为中庸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