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隐专线」-- 公署在「今日校园」的专栏
「网」言可畏 (2017年9月)
你有没有看过转发的巴士乘客霸气伸腿放上座位的手机偷拍照?又或是因拒让关爱座燥乘客爆骂战短片?近期一宗风化案的受害女生更被网民在讨论区上恣意批评,这些「网上疯传」的图文短片,当中的主角更可能被网民「人肉搜寻」,继而在不同的通讯平台受到指责和抨击。

「起底」、「网络公审」、「恶意改图」等现象近年在网络世界时有发生,当中不少涉及网络欺凌的成份。网络欺凌一般透过社交网络、讨论区等平台对他人作出欺凌的行为,包括骚扰、抹黑、披露他人在现实世界的身份、诬陷、假冒他人、欺诈及排斥他人等。「主角们」不单只受到网上文字攻击,亦有可能在不知情下被人拍下行为短片并上载,又或是遭改图中伤等。无论是儿童或是成年人,都可能会成为网络欺凌者的受害者。
网络无边界 分享要三思
由于智能装置及互联网的普及,我们可以随时随地跟家人和朋友分享生活点滴、交流想法,并能轻易查阅他人所分享的资讯,流传得既快且广。但若缺乏保障个人资料私隐的意识和对他人私隐应有的尊重,随意上载和披露个人资料,可能会被「有心」的网络欺凌者搜索、转移、下载或存档这些资料,更可能在不知情下被结集公开,无法完全删除亦难以控制资料流传。
较为人熟知的例子是早前一名准新娘在社交网站发表对结婚贺礼不满的言论,结果反惹来大批网民的指责,并公开她的婚礼日期及地点。另有女孩被同学在网上论坛诬蔑涉「援交」,还张贴其相片及电话号码,令事主无端收到大量滋扰电话。乘客在巴士上争执情况被拍下并在网上分享,结果被网民「起底」公开姓名及电话号码,承受巨大的压力。以上例子可见,即使你和你的朋友在不同的网络平台留下零碎资料,别人亦可在你不知情下汇集成「个人档案」再于网上公开。
自保与尊重 私隐无难度
当儿童不幸成为网络欺凌的受害者时,若他们不懂处理,只会令事件恶化。以下提供实用小贴士应对网络欺凌:
-
不要随意在网上张贴自己或他人的个人资料或相片,并应设定阅览权限;亦不要张贴任何在网络世界以外也不会与他人分享的讯息;
-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加入炽热的讨论前要三思,以免反遭攻击;
-
若不幸受到网络欺凌,可利用社交网站及即时通讯程式中的拦阻功能来停止接收欺凌讯息,并向社交网络营运商投诉,协助移除相关讯息;
-
面对较轻微的刻薄或下流的网络言论,最佳的回应可以是不作回应;
-
家长及老师应教育儿童作为数码公民的权利和责任;
-
儿童若收到带有恐吓性或骚扰性的讯息,应向家长及老师寻求协助。
更多保私隐小贴士,可浏览公署「儿童私隐」专题网站:
https://www.pcpd.org.hk/childrenprivac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