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章专栏
媒体报道
私隐专员接受《香港经济日报》专访
私隐专员:收紧公司查册 助遏「起底」
港府计划收紧公司查册,最快本月向立法会提交附属法例,限制披露公司董事住址及个人身份识别号码。个人资料私隐专员钟丽玲接受本报专访时表示,近年「起底」或个人资料被洩露的情况严重,公共登记册或成为其中一个取阅资料的途径,易引发连串私隐风险,甚至助长电话骗案,新安排有助打击「起底」问题。
她认为,政府有责任在私隐与公众知情权之间取得合理平衡,当局做法是优化现时查册安排,与星、英、澳等国看齐,非针对传媒,料不会影响香港营商环境。
钟丽玲近日在本报专访时指出,本港自2019年下半年开始,个人资料被「武器化」,「起底」情况严重,至去年底公署接获逾5,400宗相关个案,当中880宗涉披露地址、个人身份证等,例如有「起底」者将企业的周年申报表整份地上载互联网,亦有「起底」者将他人的运输署车牌登记资料、出世纸放上网。
资料倘被乱用 或助长电骗
她认为,公共登记册有机会是「起底」者最容易取得他人个人资料的其中一个来源,他们甚至会将取得的资料放在网上公诸于世,容易引发一连串私隐风险,相关资料一旦被他人乱用,更会对当事人构成很大威胁,甚至助长电话骗案:「近期涉款2.5亿元及2,000万元的电骗案件,留意到案情中,骗徒可说出受害人的姓名、身份证号码等,令事主受蒙骗。」
钟丽玲指,查册服务已转为电子化,现时更牵涉数百万个个人资料,政府有需要及有责任保障公共登记册上的个人资料,欢迎并理解对方因时制宜审视社会最新情况,就公司查册作出新安排,以确保在提供查册服务的同时,个人资料私隐亦得到合理的保障,亦料有助打击近年的「起底」情况。
非针对传媒 无碍营商环境
她解释,有关查阅公司登记册资料的相关条文早于2012年通过的《公司条例》中定明,但一直未有实施,当时的社会环境、市民使用网络平台的习惯及公署处理的个案都跟现在截然不同,在私隐及公众知情权之间提供查册服务需要有一个合理的平衡,当局在新安排提出取览公司登记册上的公司董事部分资料,例如个人通讯地址、身份证号码上的字母及3个数字等,有关做法属可接受,是优化查册安排,并非针对任何人而设查册限制,包括传媒。
钟丽玲强调,私隐并非「大晒」,关注查册者日后取阅董事资料时出现「撞名」或不够全面的争议,希望当局考虑在法例下采取措施尽量减少或移除这些可能性,相信有助满足公众的要求,释除公众疑虑:「例如未必是只可取阅身份证首3位数字,可以是每个隔位的数字;或者当出现混淆资料时,是否有机制容许查阅者取览进一步的资料。」
钟丽玲相信,港府收紧公司查册并非针对某一界别的公司董事,也不会影响香港营商环境及国际金融地位,而英国、澳洲及新加坡等早已有类似的安排,认为现时香港是向其他司法管辖区看齐。
下月发指引 助机构正确研发AI
近年不少机构开始采用人工智能,惟开发及使用时或涉收集及使用个人资料。个人资料私隐专员公署趁成立25周年,最快下月发出指引,助机构在开发和使用人工智能时可遵从私隐条例规定,以加强保障。
成立25周年 加强保障私隐
公署表示,新一代人工智能很多时利用「机器学习」模式发展其智能,当中需运用大量资料作训练用途,包括个人资料,因而可能衍生个人资料私隐问题,例如外国曾有公司在未得资料当事人同意下,从网上蒐集了大量个人相片,以训练人工智能进行脸容识别。
公署续举例指,有外国科网公司用于招聘的人工智能,因对女性应征者有不当歧视而被弃用,造成歧视的原因是用于训练人工智能的资料以男性履历居多,女性资料不足,反映若用于机器学习的个人资料不准确、不全面,会导致人工智能得出的预测不可靠,甚至带有偏见、歧视,最终可能影响资料当事人或其他个人利益。
以人为本 开发提升透明度
公署称,机构为求发展出更可靠的人工智能,可能会蒐集大量个人资料,甚或与其他机构互相分享个人资料,由于相关的蒐集、分享和使用个人资料可能未获资料当事人同意,超出他们的合理预期,有损私隐。
个人资料私隐专员钟丽玲认为,发展人工智能的成败,很大程度建基于人们对它的信任,而建立信任的关键就是以人为本,包括在开发和使用人工智能的过程中提升透明度,以及保障和尊重个人资料私隐。
她相信,公署的新指引可助机构在开发和使用人工智能时,做到保障和尊重私隐,促进人工智能的使用和发展,并有助香港发挥作为数据中心的优势,确保数据能够合规、合乎道德地落实于人工智能的发展和应用,促使数据中心和人工智能发展相辅相成。
Copyright © 2021 Hong Kong Economic Times. All rights reserved. Reprinted with permission.